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研究人员近期开发出一项新型显微技术。该技术利用与老式电子管电视相近的成像原理,即阴极射线发光原理,来实现纳米级高分辨显微成像。
在老式电视的成像过程中,电子束轰击到荧光屏上成像。与此类似,新技术则是利用电子束对涂覆有特殊量子点(Quantum Dot, QD)的样品进行扫描。
量子点在样品表面附近发射出低能量的可见光,光子和这个范围的纳米系统相互作用,引发光的“近场”效应。散射光子由临近放置的光探测器采集,并构建出图像。
这项技术进行首次演示时,对光检测器本身进行了成像,其自身具有天然纳米结构。由于光源和检测器都与样品的距离相当接近,衍射极限将不再适用,因此可以对极小的物体进行成像。
“起初,我们的研究内容是对于多晶硅光伏器件,结构的不均匀性会对光电转换产生何种影响,及如何进行改进。” NIST能源研究小组的博士后研究员Heayoung Yoon介绍,“但我们很快意识到,这项技术亦可适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细胞样品、湿样品、粗糙样品、有机光伏器件等各种材料表面的成像应用。”
该技术克服了纳米级的显微镜的两大难题:一是衍射极限。传统光学显微镜由于受衍射极限的限制,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仅约为光波长的一半(对于绿光约为250nm)。其次,则是传统电子显微镜对所需能量及样品制备的较高要求。
NIST研究员Nikolai Zhitenev也共同参与了该技术的研发工作。早在几年前,他已有利用荧光粉涂层发光,来实现近场光学成像的构想。但在当时,荧光粉的厚度远不够薄。厚荧光粉会造成光的发散,严重限制图像的分辨率。
通过与一家量子点专门领域的公司合作,NIST的研究人员终于攻克了这项难关。他们发现,量子点可作为荧光粉涂层的替代品,不仅厚度合适、分散均匀,对电子束的吸收能力也足够强大。
在此次合作中还发现,那些具有核-壳结构的特殊量子点在受到电子束激励时,能高效地产生可见光谱区域的低能光子。利用现有的薄膜光源,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沉积工序,将量子点均匀附着到样品表面,得到厚度约50nm的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