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光学人物

“我愿以身许国”的两弹元勋——王淦昌(三)

日期:2020-06-19

之三:主要科学贡献





王淦昌并不是一个只在自己领域工作,只关心自己领域的工作和进展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个立足本职基础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科学发展与进程的科学家。一心关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以敏锐的科学预见性,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中国一些重大科技发展方向提出了重大建议。

1、首倡“863”计划




  

    1986 3 5 日,82 岁高龄的邓小平久久凝视着案头一份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建议书。建议书由“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执笔,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联合签名。建议书所附亲笔信中写到:“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关注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

信中提到的“星球大战计划”出台于1983年,在全世界掀起狂澜。当时在白宫总统椅上刚刚坐满三年的里根,为改善美国在同苏联的军备竞赛中的守势,强力推动了该项计划的出台,其实质是以军备发展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进而在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抢占战略制高点。美国这个极富野心的大动作一出笼,立即在全世界掀起了狂澜。当时的苏联和东欧集团迅速制定了“科技进步综合纲领”与之针锋相对;日本也暗中拨响小算盘,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基本政策”;西欧17 国联合签订了“尤里卡计划”, 提出建立“技术欧洲”的口号。还有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划。如印度发表了“新技术政策声明”,韩国推出了“国家长远发展构想”,南斯拉夫也提出了“联邦科技发展战略”……

各个国家诸多“计划”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全面升级,一个新的全球科技蓝图在召唤。而此时的中国科技界,却依旧 令人不安地悄无声息。奋起是必然,但构想在哪里?

1986年年初,国防科工委召开国防科技计划会议,就美国的“星 球大战计划”以及中国如何应对这一轮新的科技挑战展开了讨论。 但因为意见无法统一,每一次都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方案,所以每参加一次会议,王大珩心中都会平添几分焦灼。与王大珩一样焦灼于共和国科技前途的,还有同为“两弹一星”元勋的陈芳允。在一次会议结束后的寒冷夜晚,陈芳允来到中关村中科院的宿舍楼,敲响了王大珩家的门。

两人经过长谈之后,达成了让人振奋的共识:中国不能再沉寂下 去了!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兴废的历史挑战,何去何从,将决 定中国在新的世纪能否站稳脚跟,而不被淘汰出局。如何促成高层决策,启动中国的高科技进程?王大珩激动地说:“干脆直接给邓小平同志写封信吧!”

19862月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王大珩拿起了笔。经过反复地修改,一个多月后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终于完成。在对建议书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后,4位科学家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为了让建议书尽快进入领导人视线,王大珩等人没有通过正式渠道,按部就班地一级一级往上呈报,而是走了生平难得的一个“后门”:请邓小平的女婿,当时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部工作的张宏,将信直接呈交给了邓小平同志。

因为建议书的原文未曾公开,后来有人问王大珩,里面还写了些 什么。王大珩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写了这样的话:少买点外国高级轿车,中国搞高科技的钱就有了……”

中央批专款100亿,是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 1/20





1986 11 18 日,一个面向 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中国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因为4位科学家上书的时间和邓小平指示的时间都是 1986 3 月,所以该计划简称“863”计划。该计划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 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来开始高科技的攀登,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63”计划承载了中国几代科学家的激情与梦想,也让曾经辉煌的古老中国在 21世纪终于再次在世界科技领域获得了瞩目与荣光。“863”计划将退出历史舞台,但科学家们仍会一路向前。

2、培养科学家

    王淦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浙江大学,王淦昌整整工作了14年,这是他一生追求“科学强国”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他用自己的才能直接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在内的杰出物理学家,如果将他在后来几十年中培养的人才一起算进去,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王家院士军”名单。1995年版的《中国院士名单》中,106人的“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名单中当过王淦昌学生或受过他指导的达十分之一之多。

他们中有丁大钊、于敏、王乃彦、周光召、邓稼先、方守贤、叶笃正等等,还有化学部的钱人元和李政道(外籍)等,这些当年在王淦昌教鞭下的学生娃,后来几乎清一色地成了中国核武器的主要研制者,并且在今天依旧为国家担着重任。





王淦昌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个高尚人。他热爱真理,主持正义,不畏强暴,同情受难者,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真诚坦荡,谦虚可亲,平易近人。他不怕“四人帮”之流的淫威,横眉冷对。他不怕牵连,对他的那些饱受折磨和歧视的错划为“右派”同事和学生,给予最可贵的信任,精神上的鼓励和经济上的支援。他对人有他自己的价值标谁,不是看人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而是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的贡献和为人的品德。他的学生、助手病了,他都要去探望。在教学与工作中,他是学生和助手们的严师,要求大家学习、工作一丝不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他给予大家的则是父兄般的爱!

1999年,为纪念王淦昌为我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学习和弘扬他高尚的品德及为振兴祖国的科教事业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及其亲属委托,经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设立“王淦昌物理奖”,将王淦昌的50万元人民币储蓄作为基金,表彰在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2007527日,为纪念“我愿以身许国”的“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王淦昌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199711月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

关于王淦昌院士的讲解就到这里了。他91年的光辉经历,蕴含着无数精神财富。还有待我国的物理史学家和科学社会史学家作进一步的发掘。

谢谢大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