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学的诗词、成语及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面的诗词、成语、俗语中涉及到光学知识,从中我们不但能学到文学知识,还能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1
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1.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2. 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虽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但是光速比声速快得多。
2
光沿直线传播
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2. 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立竿见影。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3.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___;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___现象,所成的像是___像。(填虚、实)。
答案:沿直线传播、反射、虚。
4.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游蒋山》苏轼)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泊樟镇》杨万里)
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___的道理。
答案:光沿直线传播。
3
光的反射
1.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文中写道,文中___。
A. “皓月”是人造光源;B. “皓月”是自然光源;C. “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 “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解析:在夜晚月亮非常明亮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浮光跃金”是说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答案:C。
2.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___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___这一知识。
答案:反射、平面镜成像。
3.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
答案: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月下影子:光沿直线传播;酒杯中人的像:光的反射现象。
5.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句中,用光学知识解释红的原因是:
A. 柳絮、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 柳絮、桃花吸收红光;C. 柳絮、桃花反射红光;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但事物并不是把所有颜色光(七色光)全部反射,事物会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所以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五颜六色的。柳絮、桃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红光,而呈现红色。答案:C。
4
光的折射
1. 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这是因为早晨的太阳光折射效果特别明显,而中午的太阳光折射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当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不发生折射。不仅如此,早晨太阳升起时,实际上太阳还没有真正的出来,我们只是因为光的折射看到了太阳发出的光线。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是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____而成的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____。
解析: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的路线是弯曲的,所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实际上是太阳经过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应在地平线以下。答案:折射;地平线以下。
3.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前一句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答案:折射。
4. 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____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____。
答案:凸透镜成像
5. 海市蜃楼。
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____,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答案: 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