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光学科普

光学成果展示(馆内原创)—— 嫦娥三号

日期:2020-11-12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嫦娥三号”进行了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整个“嫦娥三号”任务组织实施体系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嫦娥三号”自201312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首次公布。据悉,这些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了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

工程目标

一、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

二、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

三、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科学任务

一、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

二、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

三、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技术突破

一、着陆减速

月球表面无大气,因此,“嫦娥三号”无法利用气动减速的方法着陆,只能靠自身推进系统减小约1.7公里每秒的速度,在此过程中探测器还要进行姿态的精确调整,不断减速以便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为了保证着陆过程可控,研制团队经过反复论证,提出“变推力推进系统”的设计方案,研制出推力可调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经过多次点火试车和相关试验验证,破解着陆减速的难题。

二、GNC系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着陆器GNC(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介绍,探测器动力下降过程是一个时间较短、速度变化很大的过程,无法依靠地面实时控制。对此,GNC系统设计了专门的敏感器,进行对月测速、测距和地形识别,确保探测器在着陆段自主制导、导航与控制。

三、着陆缓冲

研制团队充分考虑了月壤物理力学特性对着陆冲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月尘的理化特性等,采用特殊的材料、设计和工艺,研制出全新的着陆缓冲系统,解决上述难题,确保探测器实施软着陆过程中,在一定姿态范围内不翻倒、不陷落,并为探测器工作提供牢固的支撑。

四、月面生存

月球表面光照条件变化大,昼夜温差超过300℃,白昼时温度高达150℃,黑夜时温度急剧下降到-180℃。在长达地球14天的昼、夜里,探测器面临着月昼高温下的热排散问题和月夜没有太阳能可利用情况下如何保证温度环境的问题。为了能够应付极端温度条件下的恶劣环境,“嫦娥三号”采用了全球首创的热控两相流体回路以及此前从未用过的可变热导热管,攻克月面生存的难题。

关键技术

“嫦娥三号”的整个探测过程中,包括地月转移、环月、软着陆、巡视勘察几个阶段,需要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它与“嫦娥-12”都不一样,是一次性进入距月球100km高的圆轨道。因为能源受到限制,“嫦娥三号”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变成100km×15km的椭圆轨道。与发射、近月制动、变轨等阶段相比,落月更为关键。着陆是从距月面15km时开始下降,要在短短的几百秒内安全降落到月面预选着陆区,这是一个全新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验。

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使用降落伞减速,所以只能是一边降落,一边用变推力发动机把速度降下来。由于在落月过程中,“嫦娥三号”发动机推力变化很大,传统发动机无法达到所需的深度节流能力,所以相关单位专门研制了1500~7500N的变推力发动机, 7500N是国内最大的变推力发动机,除了用于软着陆,它还用于奔月过程中的轨道修正和进入月球轨道的轨道制动。由于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为避开大石头和大坑,在距月面约100m时,“嫦娥三号”能像直升机一样悬停,实现自主避障,这在世界上堪称第一。另外,着陆器的4条着陆腿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每条腿上有2根拉杆缓冲器,没有液压装置,冲击能量全部靠材料吸收,研制中曾经历了多次断裂,最后成功了,这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过程却是艰辛的。

月球的1天约相当于地球的28天,月夜和月昼各占1/2。在月球上,受光部位的极限温度可达150℃,夜间温度会降到-180℃,有些地区甚至低至-200℃。为解决月球昼夜极端温差的考验,“嫦娥三号”首次采用了同位素热源以及两相流体回路、可变热导热管、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低重力环境下机构的重复展开与收拢技术、月尘环境下机构的润滑与密封技术等,以确保探测器系统顺利度过月夜:月夜时断电,同位素热源使温度保持在-20℃以上;月昼时,通过光照自主唤醒工作。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巡视器的设计寿命分别是1年和3个月。 “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已经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的最长纪录。简单说起来,“嫦娥三号”解决了“落得下去”和“走得起来”,而且寿命很长。

探月过程

2014314642分,“玉兔号”月球车收到了正常的遥测信号,成功的自主唤醒。此前,“嫦娥三号”着陆器于20143121521分已实现自主唤醒。进入第四月昼工作期后,着陆器和月球车搭载的载荷重新开机,按计划开展有效探测工作。

在此前三个月昼工作期,着陆器工作正常。着陆器上搭载的有效载荷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以及工程载荷月尘测量仪完成了既定的探测任务,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和工程数据。进入新的月昼工作期后,这些载荷将进行长期的有效探测,以获得更多科学数据和探测成果。着陆器已转入长期管理模式。

20131214日实现月面软着陆以来,“玉兔号”月球车经历了三个月夜极低温度考验,迎来了第四个月昼。按照工作计划和相关程序,月球车将转入长期管理模式。月球车此前出现的机构控制异常问题仍未排除,有关方面仍在继续进行故障排查工作。月球车其它功能正常,车上的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等四台有效载荷按计划开展了科学探测。在此后的月昼工作期间,月球车搭载的设备将根据需要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挥控制下开展后续探测工作。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三个月昼工作期间,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获取了大量工程数据和科学数据,为今后月球探测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125日凌晨,“嫦娥三号”月球车进入第二次月夜休眠。但在休眠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2014210日,第一次玉兔号唤醒失败。2014212日夜,玉兔号月球车已全面苏醒,状态趋于好转,但是出现问题的“机构”仍然有待进一步恢复。

201412142114分,“嫦娥三号”登陆月球已满一周年,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也实现了精心护航“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预定工程目标。

201615日上午,国防科工局正式发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 。此次成功命名,是以中国元素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达到22个。

20162月,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了“嫦娥三号”在月面拍摄的全部图像数据,其中包括数以千计此前从未被公开过的高清真彩色月面图像。

20162181432分,设计寿命1年的“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自主唤醒,已在月面运行管理797天,超期服役14个月,月基天文望远镜等有效载荷及工程参数测量设备工作正常。

20164月,“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拍摄的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首次公布,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月球,也给全世界科学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684日,在超负荷工作19个月之后,嫦娥三号探测器正式退役,停止了长达31个月的工作。

科研成果

一、完成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

为了更好了解月球,“嫦娥三号”首次使用了一台新研制的测月雷达,利用它完成了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岩石--月球玄武岩。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月球从形成到现在的演变历史。

二、完成首次天体普查

在观测太空方面,“嫦娥三号”上首次使用了一台光学望远镜,它就像是“嫦娥三号”着陆器的一双眼睛。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相当于一个没有云层的透明球体,所以在抬头仰望太空的时候,就不会受到云层的干扰。这样一来,就可以把目光投向任何一片天空。此外,由于月球转动周期相对较慢,“嫦娥三号”为观测同一个天体的变化情况提供了便利。于是科学家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给月球北极上方区域的天体做了一次科学普查,这相当于人类的人口普查一样,它是人类历史上在紫外波段的第一次“巡天”。以后,天文学家在历史上可以不断用它做对比研究。

三、首次证明月球没有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好奇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对于这个问题,月基光学望远镜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称:"我们测量了月球地表层以上水的含量,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一个测量值,这个测量值符合预期。"这是首次明确证明月球上没有水。

四、首次获得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

“嫦娥三号”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它的故乡--地球。在地球周围有几道天然屏障,其中第一个就是等离子体层,它可以延伸到地球表面以外四万公里左右。着陆器上安装的全球首个极紫外相机,就是专门用来观测等离子体层变化的设备。

太阳风暴形成的巨大脉冲,会对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天体,比如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等的通信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将等离子体层变化作为监测太阳风暴的风向标,这是“嫦娥三号”独有的本领。目前,极紫外相机已获取了1300多幅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数据。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大量依据,保障了地面通讯,以及地面与航天器之间的通讯安全。

历史意义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成为了我国空间探索计划的重要里程碑,太空计划的成功进行也体现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不断取得的科技进步;“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深空探测先进行列;“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我们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创造了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这一成就,凝结的是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依靠的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汇聚的是中国人民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自信。